重磅!深圳最新一波梦想曝光:知识产权法院、金融法院、华南政法大学、国际海洋开发银行…
2019年3月15日,全国两会结束之际。深圳梦特别结合深圳官方媒体针对全国两会 | 两会深圳元素等相关信息,对在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所代表的2000万深圳人梦想作一次汇总及梳理,分享给所有关心深圳未来发展的人。为了更好了解两会,我们也曾发布深圳44位代表委员给全国两会提案曝光!信息量很大!欢迎阅读。
深圳梦特别划一下重点,这可是影响2000万人深圳人的新鲜梦想:
建议在深圳设立知识产权法院、金融法院;
在深创办华南政法大学;
建议尽快在全国统一多功能智能杆;
将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落户前海;
推动航运交易所落户前海;
呼吁开放深圳河 打开深港合作新空间;
一流的湾区须有一流的高等教育;
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内仲裁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内职业资格互认;
构建大湾区区际法律制度体系;
建造大湾区优质一小时共同生活圈;
推动港澳居民内地自驾便利化;
委员盼望深圳诞生更多世界五百强……
陈如桂: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司法服务保障支持指导
建议在深圳设立知识产权法院、金融法院
3月13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在审议“两高”报告时发言说,“两高”报告服务大局有“力度”、司法为民有“温度”、改革创新有“深度”,体现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服务大局的主线,是改革创新、依法履职的好报告,完全赞成两个报告。
陈如桂说,过去一年,“两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幸福中国建设,为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两高”对深圳的工作也给予了很多关心、支持、指导、帮助,最高法在深圳设立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并支持深圳设立全国第一个破产法庭,为深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结合审议报告,陈如桂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司法服务保障的支持指导,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改革发展保驾护航;支持在深圳设立知识产权法院,为深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提供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基础支撑;支持在深圳设立金融法院,营造更加完善、高效、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加快出台网贷相关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为各地依法稳妥处置P2P风险提供明确的司法指引;加强对民营企业内部反腐的业务指导,为民营企业、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来源:深圳特区报、深圳发布记者 甘霖 李舒瑜 杨丽萍
相关文章:河套又要火了!港科大宣布!深圳市长希望中央支持深港边界共建科创合作区
在深探索设立金融法院……
王建军代表领衔,在深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建议
在深圳探索设立金融法院
在深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建议,在深圳探索设立金融法院。图为在深全国人大代表王建军在讨论中发言。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何龙 摄
深圳是重要的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占GDP的12.7%。然而,随着金融业快速发展,各类金融纠纷多发易发。全国两会上,由全国人大代表、深交所总经理王建军代表领衔,多名在深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建议在深圳探索设立金融法院,完善金融审判体系,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建设。
防控金融风险需要金融法院
深圳是国内金融业门类最全、机构最多的城市之一,金融产业是深圳的支柱产业之一和重要财政来源。2018年深圳金融业实现税收超过1300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22.37%,成为全市纳税第一产业。目前,全市持牌金融机构总数465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总数196家,其中证券公司总资产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上市公司总市值仅次于北京。
近年来,金融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私募投资等金融企业规模庞大,目前全市正在经营的P2P网贷企业1万多家,泛私募投资企业23万家,涉众型矛盾纠纷以及违法犯罪案件多发、易发,金融风险防范需求凸显,对专业化金融审判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代表们看来,在深圳设立金融法院,有利于借助专业化审判的优势,发挥司法裁判对金融市场的指引、规制和预警作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更好地规范金融创新,服务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
顺应金融审判专业化的需要
长期以来,“案多人少”一直困扰着深圳法院。多年来,深圳法院结案总数和法官人均结案数均为全省第一。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更是全国收案规模最大的中级法院。案件体量过大,既增大了审判压力和管理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质量和效率。
“在深圳设立金融法院,可以适当分流部分案件,缓解两级法院的审判压力,这也是顺应全国金融审判专业化发展大趋势的需要。”王建军表示,随着全国各地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最高法院和各地法院高度重视金融审判专业机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二十余家中院以及部分基层法院成立专门的金融审判业务庭。设立专业的金融审判机构,完善公正、高效、权威的金融审判体系,已经成为法院发挥金融审判职能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深圳具备设立金融法院的条件
代表们认为,深圳专业化金融审判机构设置优势突出,已经具备了设立金融法院的基本条件。自2008年开始,深圳中院即在商事审判庭指定两个合议庭专门审理金融案件,积累了丰富的金融审判工作经验。
前年底,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同意,深圳金融法庭正式设立并按独立机构运作。去年3月,深圳市福田区法院设立互联网和金融审判庭,这都为在深圳设立金融法院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机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市培养了一批金融审判业务水准高的法官群体,不但具有丰富的金融案件审判经验,还具有较强的调研能力。
代表们建议,在金融法院的基础上,在深圳设立金融法院,这是对最高法院及各金融机构提出的金融审判专业化要求的积极回应,是深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更好营商环境的需要。
在深全国人大代表樊庆峰:
建议尽快在全国统一多功能智能杆
一根灯杆,集中承载着照明、视频抓拍、应急求助等多种功能。过去一年,这种“神通广大”的多功能智能杆在全国多个城市“上岗”。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行业协会副会长樊庆峰建议,尽快在全国范围统一多功能智能杆,为这个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功能智能杆在全国多地试点
在樊庆峰代表看来,多功能智能杆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也是未来承载5G基站布点的载体。按照我国当前三大通讯运营商的规划,预计5G技术将在2020年正式开通商用,对搭载基站的多功能智能杆需求在近两年内将呈现爆发态势。
也正因如此,我国多地抓住机遇,开展了多功能智能杆试点工作。仅去年一年,我国各地出台了23项有关“多杆合一”“多功能智能杆”的政策,涉及广东、上海、湖南、吉林、重庆、江苏、陕西、广西等多个省市区;香港也启动了多功能智能杆相关项目的规划。
近年来,深圳在建设多功能智能杆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目前,已在侨香路、前海前湾一路、光明区国际马拉松赛道等路建设多功能智能杆试点,受到市民的好评。
应建立全国范围标准体系
樊庆峰说,多功能智能杆点位密集,杆体数量庞大,涉及5G通信基站、WiFi无线网络、智能节能路灯、安防监控、人脸识别、交通指示等11个设备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需要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建设。比如,公安监控、交通监控、路灯的场景应用需求不同,要做到多功能集于一块,电、光、声汇于一体,绝非易事。
当前,由于多功能智能杆的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各地的试点都是 “各做各的”,参差不齐,这给后期的整合带来困难,也难以形成产业化效应。
樊庆峰建议,尽快建立全国范围的多功能智能杆标准体系,提高多功能智能杆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预见性,引领全国各地在物联网、人工智能、车联网、5G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来源:深圳特区报、深圳发布 记者:李舒瑜 甘霖 杨丽萍
在深创办华南政法大学……
代表委员就“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在深圳创办华南政法大学等建议进行了讨论。
吴以环委员:
打造“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 大数据平台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复杂和严峻。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建议,要加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
“调研发现,当前,网络侵权变得更加隐蔽、侵权占比越来越高;网络知识产权侵权呈现出时间更快、范围更广、受众更多、影响更大等特点,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复杂和严峻;加上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有不够成熟完善的地方,线上侵权人经常能逃避应有的法律惩戒。所有这些都给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吴以环指出,当前,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侵权违法行为发现难、侵权违法责任追究难、权利人维权流程复杂以及电商平台履责不充分等问题。她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并成立全国互联网知识产权监测中心。“建设统一的监测预警信息和资讯平台,对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行监测预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性互联网知识产权案件指挥系统,打造‘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大数据平台。”
吴以环还建议,要建立完善线上线下协同监管机制,并加大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惩戒力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此外,她还建议,推动电商平台建立先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标准,完善政策体系,夯实电商平台主体责任,提高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在粤全国人大代表李铁:
建议在深圳创办华南政法大学
“我国北有中国政法大学,东有华东政法大学,西有西南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中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唯独我们华南地区一所也没有,不应该。”12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泓泽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铁建议创办华南政法大学,培养熟悉粤港澳三地不同法律体系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助力大湾区建设。他说:“这所大学的最佳选址应该在深圳。”
广东需要一所政法大学
李铁说,广东的高校不少,可是政法类高等教育不强,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位极不相称。
去年下半年,他专门与省参事室调研组一起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今年两会他带来了两组数据。第一组,广东现有40多所本科高校设置了二级法学院(系),但还没有一所进入国内高水平法学学科行列。教育部2017年12月对全国高校法学学科水平的整体排位中,广东没有一所入围A类三档的高水平法学学科,“可谓‘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第二组,从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看,全国具有法学博士授予权的院系有49所,广东仅有2所;具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系有243所,广东仅11所。
李铁说,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广东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法治建设最为重要。单靠传统的普通法学院系已不能满足广东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法治人才,广东需要创办一所高水平的新型政法大学。
为大湾区发展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
在李铁看来,创办华南政法大学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需要。
他说,粤港澳三地在“一国两制”下分别实行三种不同的法律体系,如何消除制度障碍,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速流通,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广东需要大批懂经济、懂管理、懂外语、熟悉一国三地法律规则的高水平复合型法治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正是华南政法大学应运而生的重要使命。”
在李铁看来 ,华南政法大学的定位是培养熟悉一国三地不同法律体系,精于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高层次法治人才。在学科建设上要突出粤港澳经济社会管理的需求,在如何构建三种不同法系边界衔接机制上作深度研究。特别是突破传统法学教育理念,突出以社会治理相关的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其他政法大学错位发展。
校址首选是深圳
华南政法大学建在哪里合适?李铁认为,校址首选在深圳市。
他提供了四大理由。第一,深圳毗邻香港,在区位和配套条件上具有明显优势。第二,深圳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为办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三,深圳市近年来有许多创办新型大学的实践经验,比如南方科技大学在短短的几年间就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第四,深圳市近年来先后创办十所大学及研究院,均以理工科为主,创办一个政法大学也可以优化深圳市大学的结构布局。
李铁说,此前他已与深圳教育主管部门沟通过,深圳方面也对这个建议表示欢迎。深圳大学等多所高校对高等法学教育和粤港澳区域法治研究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当前,创办华南政法大学已条件成熟,应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尽快启动!”
代表委员建言乡村振兴
要“产值”也要“颜值”
在深全国人大代表刘若鹏在分组讨论中就美丽乡村建设等话题发言。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何龙 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在眼前,全国两会期间,乡村振兴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产业振兴需要“多条腿”走路
乡村振兴,首先要发展产业。
“振兴乡村,我们湛江从产业振兴入手,主要依托甘蔗种植产业。”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河头镇吾良村妇联主席刘小权针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带来了“第一线建议”。
刘小权所在的遂溪县属于湛江甘蔗种植区,目前贫困地区甘蔗种植户每户种植面积约5-10亩,开展甘蔗种植是贫困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刘小权介绍,“希望国家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糖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缩减内外价差”。
产业振兴需要“多条腿”走路、“多方案”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长张家文认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当成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他建议,乡村振兴首要应抓牢产业,突出优质、特色、绿色,持续调好调顺调优种植业结构。顺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推进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也建议,要进一步整合绿色资源配置,助力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推动具有北回归线地区品牌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形成新业态、新亮点,带动沿线村庄释放新活力。
刘悦伦建议,应当加强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跨区域协作,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助力乡村振兴。“我国北回归线带约有乡村31800个,要鼓励各地同质资源共享、异质资源互补、联动共赢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吸引优秀人才成为发展的领头雁
如何让“三农”大舞台成为更多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人士的优先选项,使其投身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建议,政府要发挥招留人才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导向,鼓励、支持优秀的专业人才投身农村和农业。一方面,要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引导、激励专业人才到农村和涉农企业创新就业;另一方面,要畅通涉农人才的晋级渠道,激发他们的工匠精神和责任担当,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
在涉农人才培养上,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表示,后稷4000年前就开始“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先河,被称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他建议,面向县乡村三级特设“后稷人才”岗位,旨在创新乡村人才吸引和使用机制,使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振兴第一线发挥“领头雁”作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此外,要对接“后稷人才”特设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增列乡村振兴博士、硕士专业学位,选择部分有学科基础和培养条件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培养任务,为“后稷人才”特设岗位培养输送复合型优秀人才。
铸就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当前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在给农村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在改造和解构着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冲击着农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冲突,乡村传统建筑损毁、乡风民俗流失、乡土文化消解、乡贤精英式微等问题逐步显现。
许江深有感触地说,要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农业,振兴产业,更要重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要保乡土、倡乡风、兴乡文、聚乡心。吸引专业人士深入乡村,对各类文化地标进行全面认真的调研。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可适当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将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相结合,使其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说,乡村振兴要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实现增值效应。让文化产业与农业、商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旅游,繁荣乡村经济。
“让农村独有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活动,表演有舞台,展示有馆室,经营有场地,宣传有平台。”昝林森认为,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不仅应把文化理念贯穿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还要更好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吴换炎:
把深汕高铁纳入大湾区城际铁路规划
作为深圳第“10+1”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如何在提高全省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方面作出新探索、为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深汕样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福建社团联会主席、深圳市新二金达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换炎认为,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重大战略高度看,深汕特别合作区要有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在产业集聚、交通发展、民生建设等方面继续发力。
要把潜力变成生产力创造力
吴换炎表示,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的连接点,距离深圳边界仅60公里,距离香港82海里,拥有468.3平方公里的土地,145平方公里的可开发用地,50.9公里的滨海岸线,13公里优质、连续的沙滩和滨海浴场,交通区位、自然秉赋得天独厚,是广东珠三角地区不可多得的成片可开发的滨海地区。
“天生丽质难自弃,深汕特别合作区应成为新发展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和未来的标兵。”吴换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站在深圳这个巨人的肩膀上,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把潜力转变为生产力创造力。
以通达的交通促进跨越式发展
“深汕特别合作区要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大开发大发展,交通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要加快形成与深圳的‘半小时’、与广州的‘1小时’工作生活圈。”吴换炎建议,应该把深汕特别合作区重大交通项目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统筹规划建设,以通达的对外及内部交通推动合作区跨越式发展。
吴换炎建议,具体而言,要把深汕高铁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规划并尽快开展前期工作,支持建设深汕第二高速公路,支持深汕城际铁路纳入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网规划并适时启动前期准备工作,确立广汕铁路深汕站枢纽功能定位并适当扩大建设规模。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
“教育和医疗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是吸引集聚高端产业和人才的前提条件。”吴换炎指出,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毕竟底子薄,教育、医疗机构严重短缺,远远无法满足未来的基本发展需求,更无法与其发展目标相匹配,建议高起点建设一批医疗、教育、文化、公园、保障房等配套设施,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滨海资源人文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城市,使之成为大湾区的后花园。
吴换炎还建议,应该加快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立法工作,明确合作区的法律适用、海关管辖等关键性问题,并推动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海关、海事等中央垂直机构,由中央驻深相应机构管理。
记者:甘霖 杨丽萍 李舒瑜 周元春
石义胜 方慕冰 蔡青
来源:深圳特区报、深圳发布
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将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落户前海
推动航运交易所落户前海
▲深圳海洋“家底”殷实,2017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2224亿元,拥有中集、招商、盐田港等一批涉海龙头企业。图为繁忙的盐田港。深圳特区报记者 丁庆林 摄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业内专家建言
加强粤港澳合作 挺进广袤“深蓝”
面朝大海,更行更远更辽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风好正扬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业内专家建言,借助《规划纲要》带来的巨大利好,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加速挺进广袤的“深蓝”。
发展海洋经济底气十足
“《规划纲要》从骨子里就带着海洋、开放和国际化的基因,所以这是‘拥有海洋基因的规划’,给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可进一步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联动,大湾区海洋经济值得期待。”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任研究员安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源自港口和开放,未来将临海的区位优势进一步上升为科技优势,推动产业经济下海,是大湾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发展海洋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底气十足。大湾区中,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7个城市为沿海城市,具有漫长海岸线、良好港口群和广阔海域面,海洋优势明显。同时,三地海洋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目前,广东省海洋经济实力雄厚,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4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门类齐全的海洋产业为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香港海洋金融体系发达,拥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律规范完备,资本运用灵活,为香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澳门海洋产业厚积薄发,海洋经济有望成为发展新动力。
广东发力五大海洋产业
“借助《规划纲要》契机,广东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光明。”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表示,广东省形成了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业五大海洋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目前,广东打造高端智能海洋工程装备超级产业,以重大专项为牵引,开展集成创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创建国家级智能海洋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初步估算,广东全省“十三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建设所需总投资约800亿元,经过5—10年的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将每年创造约1000亿元的增加值。
做大做强海洋生物产业,拓展新能源项目。广东省科研团队已攻克砗磲的人工繁育和苗种(幼贝)生产技术、绿海龟全人工繁殖技术,建成“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海洋生物医药制品、海洋功能食品及保健品等取得重大进展;实施海上能源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海上风电项目开发,逐步形成海上风电“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的规模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底前要开工建设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以上,其中建成投产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底前建成投产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拉动投资上万亿元。
粤港澳三地需多方面合作
“需要落实好《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从多方面推动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建议,应强化海洋功能区划的在海域开发利用中的作用,这是明确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框架。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科学统筹海岸带(含海岛地区)、近海海域、深海海域利用。业内专家表示,大湾区的各种海洋经济活动如海洋渔业、港口物流、临海石油资源开发等,均需依据海洋功能区划进行,确保大湾区海洋经济活动的合法、高效、环保、科学。
大湾区蓝色海洋挺进,一定要加强粤港澳合作。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负责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发展的再次升级,南海分局将在海域综合管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为粤港澳三地提供技术支撑。
在大湾区建设中,粤港澳三地在海洋经济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目前,粤港澳在海洋经济方面合作,集中在科研项目和生态环保领域。比如,广东已经探索粤港澳三地游艇互通,并于2017年出台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实施方案》;海洋高科技产业方面,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的学生张云天在广东创办的云洲无人船,已经在海洋产业领域拔得了头筹;海洋科研方面,香港高校在深圳研究院参与了很多深圳科技产业研发合作项目。
《规划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将通过加强金融合作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专家表示,应广泛借鉴香港以金融为先导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鼓励海洋金融模式创新,健全税收、保险、银行信贷等支持措施,发展产业基金、投资信托、海洋类债券等新型海洋金融工具,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深圳大鹏半岛海岸被誉为中国最美海岸之一,图为南澳洲仔头海岸线。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海洋发展达到全球一流水平
深圳已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确定了三个阶段发展目标,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实现海洋发展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锋。
深圳海洋产业实力雄厚
值得一提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指出,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圳在海洋领域大有可为。目前,深圳海洋“家底”殷实,海洋产业实力雄厚。2017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2224亿元,同比增长10.6%。
深圳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三大传统产业优势突出,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拥有涉海企业数千家,集聚了中集、招商、盐田港等一批涉海龙头企业。
同时,深圳金融基础较好,金融产业居全国第三,能够充分发挥深圳证券市场对企业的带动作用。目前,深圳营造良好规范的法治环境,加大社会诚信、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保护力度,法制建设已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之一。
确定三个阶段发展目标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圳积极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将海洋置于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突出政府引导、市场参与,以金融和创新引领海洋经济科技发展,为未来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同时,最新《决定》充分体现全面性和系统性,涵盖海洋产业、科技、空间、生态、文化和全球治理等领域,从规划、政策、计划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为深圳未来30年海洋发展指明了方向。
根据《决定》,深圳将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总纲,借鉴国际知名海洋城市发展经验,立足深圳实际,确定了三个阶段目标——
到2020年,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国内领先,海洋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年,重点提升在亚太地区海洋领域的影响力,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海洋发展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锋。
打造海洋产业集聚区
深圳积极助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产业集聚区。比如,在空间规划布局方面,将重点建设“大空港海洋新城——前海”西部海洋科技走廊,探索建设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打造东、西部两大海洋科技创新引擎,完善产业配套,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本土海洋企业、吸引知名海洋企业总部落户、鼓励尚未涉海的企业向海延伸、扶持中小微海洋企业发展等。
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海洋人才新高地。深圳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创办国际化综合性海洋高等院校,推动国际知名海洋大学与深圳合作办学。到2020年,预计引进3至5支院士和高层次人才团队,成立1至2所海洋领域研究所,让深圳成为海洋领域专业人才的“聚宝盆”。
凸显新时代海洋城市文化特色,倡导海洋与人共生的生活形态。《决定》提出,到2020年,深圳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海洋生态红线区覆盖率不低于25%;开展生态整治修复,促进“三生协调”,构建绿色活力海岸带,从点到面、陆海联动,全面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整合政府行政资源,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深圳将推进“智慧海洋”建设,建设服务于管理和公众的海洋综合平台体系。
陈倩雯委员:
全力推进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
“深圳作为我国重要的航运中心,且毗邻国际航运中心的香港,具备高度开放的市场环境,成熟的政策试点经验,在新时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深圳有必要、也有条件推进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市审计局局长陈倩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陈倩雯说,国际船舶是全球范围内移动的资产,从国际经验来看,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能否成功和有效,主要取决于登记、监管、税收、港口费用等“一揽子”政策体系的合理性,及其对海运企业的吸引力。由于我国登记制度落后、国内港口收费种类繁多、船舶监管制度严苛,导致船籍外移。
陈倩雯建议,在全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深圳,建设方便旗船登记港。首先,由深圳市政府会同交通运输部,成立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试点推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国家海事主管部门和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组成。其次,选择在深圳盐田港,试点中资方便旗船回归登记,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试点国际船舶登记。通过在盐田和前海,开展开放国际船舶登记限制条件试点、形成更为开放的登记模式。此外,探索放开登记主体、类型、船龄及检验等方面的限制,建立规范、便捷的登记规则与流程,“同时,对回归登记的中资船按‘境外船舶’实施监管;实施有竞争力的税收政策体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熊建明:
推动航运交易所落户前海
▲3月11日,熊建明做客联合访谈室。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莫荣宝 摄
“深圳要加快推进前海这一重大平台的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示范作用,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全国人大代表、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11日上午在做客深圳特区报与香港商报联合设立的全国两会粤港澳联合访谈室时表示,希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在前海建立航运交易所。
深圳创新优势明显
“深圳在大湾区建设中,拥有创新优势。”熊建明说,深圳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离不开创新。目前,深圳聚集了众多创新资源,在大湾区建设中必然会发挥重要作用。
他提到,深圳毗邻港澳,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前海的平台优势正在凸显,在大湾区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前海优势,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创新。他同时表示,深圳拥有大批优势企业,它们是市场的主体,在大湾区建设中特别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地。”熊建明建议,深圳应聚合优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全球人才,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
他特别提到,方大集团目前拥有1000多个专利技术,参与众多标准的制定,在地铁屏蔽门、高端幕墙等领域领跑,“方大目前深度参与香港、广州、深圳、珠海等大湾区城市建设,相信会实现更好发展。”
借鉴香港金融管理经验
“应鼓励更多国际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到深圳落地。”熊建明提到,外商投资法将要出台,这将给中国来带更深层次的开放。
他认为,借助大湾区建设,深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将香港金融管理的优势、法律服务的优势延伸到前海。
“二是在前海建立航运交易所。”他说,现在新加坡已有此类交易所,然而香港及华南地区都没有。他认为,前海筹建航交所有很多优势。
“三是积极争取金融监管部门到前海设立分支机构,统一协调大湾区的金融改革创新。”他表示,现代科技离不开金融,两者是一体化。
他还建议,应支持深交所尽快在其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同时,深圳要充分利用香港国际化资本平台,以改善提高深圳的金融服务,助力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
在深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建议:
将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落户前海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深圳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离不开金融的支撑。”由全国人大代表、深交所总经理王建军牵头,多名在深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建议,将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落户深圳前海。
王建军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着天然的海洋属性。随着现代海洋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海洋经济对资金和融资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成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明确其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等金融服务的功能定位,鼓励其创新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于发展海洋经济有重要作用。
在代表们看来,深圳不仅拥有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和超过260公里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而且金融产业发达。而前海作为广东自贸试验区的一部分,肩负先行先试的使命,是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最佳地。
“在前海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至少有四个明显优势。”建议认为,一是有利于将前海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引擎,推动粤港澳金融有序竞合、协同发展,打造引领泛珠、辐射东南亚、服务于“一带一路”的金融枢纽。二是有利于促进环南中国海区域长期稳定与合作繁荣,为我国引领南海区域治理创造条件,为形成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三是有利于我国主动引导国际海洋治理新机制,以新的国际合作机制有力推动海上互联互通、投融资与贸易,更好地服务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四是有利于落实“海洋强国”战略,为壮大海洋经济、加快实施“智慧海洋”、“蛟龙探海”、“雪龙探极”等海洋领域重大工程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代表们建议,由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牵头,指导广东省、深圳市共同推动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落户深圳。同时组建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前期联合工作小组,作为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筹备小组的基础框架,开展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可行性研究和深圳选址、筹备等系列相关工作。
来源:深圳特区报、深圳发布 记者:甘霖 杨丽萍 李舒瑜 吴德群 方慕冰 蔡青
代表委员共同呼吁开放深圳河 打开深港合作新空间
“深圳河是国内城市中少有的以城市名字命名河流。可是很多在深圳居住多年的人,都只闻其名,见不到‘真容’,不应该!”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深圳河,这条深港之间的界河在在深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引发热议。他们共同呼吁开放深圳河,打开深港合作新空间,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连接深港两地的深圳河经过多年治理,河水日渐清澈,治理后的深圳河套地区将成为大湾区经济合作的重要区域。
深圳河曾唱响大江南北
“深圳河很有名!”代表委员们告诉记者,有一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东方之珠》,开头两句的歌词是:“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这里的小河,指的就是深圳河。
事实上,小河并不小。深圳河湾水域横跨深圳特区主城区——福田、罗湖、南山,连接着深港两个国际大都市,沿岸分布5个国家一类口岸,每天超过30万旅客过境。30多年来,记录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一国两制下深港共荣的深厚情谊。
“深圳河还是深港合作最早的见证。”全国人大代表杨飞飞说,早在1982年,深港双方政府就开始联合开展深圳河防洪工程。经过30多年的规划及分期整治,已完成深圳河一至四期工程的治理,深圳河河口向上游至新建的莲塘口岸约18.7公里的河段的防洪标准由治理前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不应让市民“闻河不见河”
深圳河如此闻名,可是很多居住在深圳的人都并不了解。
多名在深全国人大代表在采访中告诉记者,造成这种“闻河不见河”的现象,是由于深圳河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深圳河沿岸仍属于一线边防禁区,另一方面,深圳河河口处为国家内伶仃-福田红树林(米埔)生态保护区,深港两地进入深圳河沿岸均需办理特别通行证。
近日,由杨飞飞领衔,多名在深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向大会提交集体建议,呼吁开放深圳河、逐步还河于民。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深圳河北岸高度城市化,深圳河串连起传统城区、综合型商贸商务中心、商贸中心和城市中心;深圳河南岸香港区域保留原始自然生境状态。而且,深圳河河口及深圳湾红树林茂盛,成为许多珍稀鸟类栖息生存的天堂。”杨飞飞觉得,应该让市民走进深圳河,领略这独特的风光。
代表们认为,当前视频技术、技术防控手段已非常先进,深圳河完全可以通过技术监控手段,以电子围网取代物理围网,将深圳河开放。
规划深圳河深港创新经济带
在全国政协委员吴换炎看来,打开深圳河,位于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未来建设更加值得期待。
吴换炎说,香港全球顶级高校多,基础研究能力强,深圳有强大的产业体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之下,二者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进行创新合作,探索实施特殊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国际合作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不仅开启深港合作新篇章,也为大湾区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注入新的动能。“这就是‘小地方可以有大动作’。”
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认为,从长远发展来时,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势必需要将深圳河沿岸地区作为最佳依托空间。他建议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枢纽,以深圳河沿岸深圳侧为轴线,推动建设“深圳河港深科技创新带”,实现深港两地更为深入的资源要素整合,科技创新产业聚集,进而推动深港两地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新发展。
“深圳河港深科技创新带应施行最大的开放政策。”朱鼎健建议允许这一带实行“一揽子”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同时,加大在市场准入贸易规则、知识产权、金融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完善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带动深港两地人员交流合作。重点推进国际人才吸引、服务、奖励、创业、宜居、资质互认等方面改革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激发人才创造的体制机制。从长远来看,深圳河深港创新经济带将连通前海等深港两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进而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创新科技走廊建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李舒瑜 杨丽萍 甘霖 摄影:李伟文 何龙
深大校长李清泉:
一流的湾区须有一流的高等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走进羊城派直播间,接受羊城派记者独家专访时感慨道:“深大办学36年来,近90%的深大毕业生留深工作,这个在全国高校内都是没有的。”李清泉也表态,作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学校,深圳大学致力于为大湾区的发展服务,培养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
目标:建设成为现代化一流大学
深圳大学1983年建校,当年建设、当年招生,用九个月的时间,把设计图纸变成了书声琅琅的大学校园。邓小平曾感叹:“这就是深圳速度!”嘱咐“一定要办好深圳大学”。
那个时候,特区刚刚成立,百业待兴,求才若渴。于是,当年地方财政收入1个多亿,拿出5000万用于创办深大。
“由于历史原因,深圳大学既不是985,也不是211,更不是双一流,我们经常说自己叫‘双非大学’,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学校有着努力的决心,也不影响社会对深大的认可。”李清泉说,最近几年,深大的录取分数线也是节节升高,超过了部分的211和985高校,这也说明社会对深大的认可。李清泉告诉记者,不管是不是进入双一流,重要的是内涵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
他认为:“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让学生在这里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大学排名都重要很多。但是我们也不放弃,还要更努力。”对于未来的发展,李清泉充满信心,他说,深大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进入全国前列,并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目标是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一流大学。
李清泉35岁时成为武汉大学最年轻的副校长,7年前,从武大常务副校长的位置上卸任,经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引进“南下”,出任深圳大学校长。2012年9月至今,深大先后出台200多项改革举措,涵盖大学制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学创新、科研绩效评价、管理服务改善等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在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后,学校全面推行特聘教授及教师“预聘—长聘”制,管理及技术人员聘任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员聘用制度。
近年来,深大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科研项目与经费增长显著。深大6个学科(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在2018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深大共有36个学科上榜,总上榜数位列全国26名。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根据日前公布的全球大学四大排行榜综合榜显示,深大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在全球26000所大学中,深圳大学的国际排名过去一年上升了两百多位,排到677位,国内排名去年一年上升了20位,排到44位,居广东省第三,也是目前国际上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
探索与世界级湾区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李清泉在去年毕业致辞时曾以“荔园的浪漫”为题,鼓励学子“浪漫的人会少一些焦灼和迷茫,多一份勇气和定力”,同时,他也为学校的发展写了浪漫的注解:荔园的浪漫是在大时代树立雄心,永远怀有逐梦的痴情。
去年两会期间,李清泉就提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议,受到各方关注。
201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2019年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连续三年,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的合作发展,在大湾区建设中存在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今年,在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方面,李清泉建议,“通过中央政府赋予特区一系列高等教育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突破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中的障碍,探索创建与世界级大湾区建设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机制、新体系,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坚强支撑。”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湾区必须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李清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也有较大的规模,但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步伐,未能形成与世界级大湾区建设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也未能形成引领智能时代发展趋势的高科技研发体系。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大湾区,就必须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技,也就必须有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高等教育。他表示,还可以引进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在特区与湾区相关高校组建联合学院、特色学院,实现国际一流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汇聚。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在于创新驱动发展,这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李清泉认为,“作为核心地带的高校,大湾区的发展战略会为学校带来更多发展动力,特别是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将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学生,以及政府资源的投入。”
深大和香港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合作
事实上,深圳大学在许多领域积极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及相关领域的协同融合发展。李清泉坦言,目前在高等教育方面,深大还处于短板,跟香港、广州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但李清泉也充满信心,“未来我们深圳的高校,还是会不断追赶的”。
深大联合深圳市地铁集团、深圳市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现代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联合17家单位,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研究联盟;举办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科技前沿与战略圆桌会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围棋联赛等。
“和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创新学院的合作,和香港大学在谈重点实验室的合作,和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也在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生的项目,深大和香港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不同形式的合作。”李清泉告诉记者,展望未来,深大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的合作也只会越来越多。
另外,国际化的发展也将是深大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李清泉说,未来会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师生来到深大学习和工作。他表示,深大在国际化的科研合作上,也会有更多优秀的成果产生,“三年前,我们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就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这样的合作会越来越多,深大一直积极在和国际一流高校合作,建立不同形式的研究机构实验室。”李清泉透露,下个月他将到美国MIT访问,讨论成立联合实验室的事宜。
李清泉还提出了可以实施“湾区大学生交流计划”,通过夏令营、国情之旅、研习营等形式,每年提供数千名额给港澳的大学生,邀请学生来大湾区见习一个月左右时间,逐步增强港澳青年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李清泉还希望,在深圳经济特区这样的改革沃土上,可以探索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新范式。
城市构筑了现代文明的骨骼,大学绘就了城市的精神天际。李清泉在毕业典礼上和学生说:“城市对大学倾力支持,大学对城市倾情贡献,这是一场真正的倾城之恋。”站在大时代的C位,深大朝夕与共的深圳这座奇迹之城正向全球创新之都挺进,李清泉期待,这片规划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和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争雄的超级湾区!
来源:羊城晚报记者:沈婷婷、曾育文
委员盼望深圳诞生更多世界五百强
全国政协委员陈志列
大湾区可以诞生更多世界五百强
在深全国政协委员陈志列做客全国两会粤港澳大湾区联合访谈室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志列做客“全国两会粤港澳大湾区联合访谈室”,就大湾区的发展愿景、深圳如何发挥好核心引擎功能等内容与主持人交流互动。
“把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上其他三大湾区——东京、纽约、旧金山湾区进行比较,我们发现粤港澳大湾区GDP排在第二位,但有些数据排名比较靠后。”陈志列表示,在他眼中,理想的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若干年后,可以给出以下的成绩单:“GDP在全球湾区第一位,科技创新能力在第一位,可以领先全球,带动很多行业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陈志列表示,《规划纲要》给深圳的城市定位,强调深圳科技创新引领,深圳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改革开放以来,深圳获得飞速发展,最主要的就是靠创新驱动、创新引领的能力。”
在陈志列看来,深圳之所以具有优秀的创新驱动、创新引领能力,就在于这座城市移民文化背景下的敢为天下先、宽容失败和包容文化所孕育的城市特质。“这样的城市特质未来不能减弱,只能加强,才能确保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里不断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谈到民营企业家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做什么贡献时,陈志列说,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其他三大湾区比,有一个数据差距很大,就是世界五百强的数量。其他三个湾区世界五百强企业最少48家,最多的65家,而粤港澳大湾区世界五百强的数量远少于其他三个湾区。
陈志列表示,企业家尤其是深圳的民营企业家,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不仅是在给大湾区做贡献,也是企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使命。“希望深圳能诞生十七八家新的世界五百强企业。”
他也坦言,研祥有这样的雄心。“研祥是中国五百强,去年营收400亿。去年世界五百强的门槛是营收1580亿,相信再过4年左右,2000亿应该是世界五百强的门槛。研祥将朝着2000亿这个方向去努力。希望在大湾区世界五百强的大家庭里,研祥可以有一席之地。”陈志列说。
营商环境也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陈志列说,深圳的营商环境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
但他也表示,应该用世界眼光来看我们的营商环境。“去年,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为46名,比上一年提升32位。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达到相当于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体营商环境排名前30名的水平。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打造营商环境的能力和决心,我对深圳实现这一目标很有信心。”
陈志列还建议,为进一步打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圳可以比对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对各级政府进行全方位考核。
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周元春 石义胜 方慕冰 蔡青 摄影:周红声
如何打造具全球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
这些代表委员有话说
深圳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图为深圳前海桂湾金融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
营商环境“优化”的本质是“法治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粤港澳司法交流与协作,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和保障,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目前,广东正以连通、贯通、融通为重点,推动规则相互衔接;加强三地在法律服务、金融、医疗、建筑等领域的规则对接,优化大湾区内地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法制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推动粤港澳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深圳肩负重任。2018年6月,第一国际商事法庭落地深圳,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营商法律环境将迎来重大升级。事实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的深圳,有责任肩负法治环境改造“排头兵”。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跨越法律制度的差异、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并使得相关裁决顺畅执行?2018年9月,由广州仲裁委员会等广东省9家仲裁机构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2家仲裁机构共同倡议发起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正式设立运行,让大湾区内的争议解决实现了无缝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
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内仲裁资源
“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司法合作交流,却面临着一国两制三法域背景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法律制度及历史文化差异的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建议,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的优势作用。“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的成立,既充分发挥了仲裁便捷高效等独特优势,又助力大湾区营商环境建设,提高大湾区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朱列玉认为,为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的优势作用,应当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内仲裁资源,形成统筹合力和品牌效应,共促仲裁事业的发展。
“大湾区各家的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应共同号召各经济主体选择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方式。”朱列玉同时建议,在广州南沙建设大湾区仲裁大厦邀请各家仲裁机构共建或派驻,成立广州仲裁法院由仲裁委与法院共管负责仲裁案件的诉保与执行。
大湾区人、财、物等要素的便利流动、高效配置,引人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港澳代表、委员的建议和提案,包括为港人提供内地身份证明,或将回乡证调整功能成为内地身份证明文件;容许港人在香港银行办理内地住房按揭;扩大长者医疗券的应用范围至内地;放宽跨境车牌申请;在更多口岸实施“一地两检”等。
便利化,变得更加重要。《纲要》指出,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推进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
全国政协常委林淑仪
加大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职业资格互认
“应加大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职业资格互认。”全国政协常委、工联会荣誉会长林淑仪表示,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中“专业资格互认及其他有关专业服务的事宜”,建筑师、产业测量师、规划师等专业人士的持证资格已得到两地互相认可,但香港基层技术员在香港获得的专业资历认可尚未得到内地承认。“大湾区建设离不开基层员工在前线的大量操作。”林淑仪说,扩大职业资格互认范畴,可以让港人到内地工作更为方便。
全国政协委员黄西勤
法律、会计、评估等专业服务行业,有望迎来全新发展空间
事实上,未来大湾区建设中,专业服务大有可为。作为评估行业专业人士,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国众联行资产评估土地房地产估价规划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西勤注意到,《纲要》多处提及专业服务、专业人士,在合作形式、合作平台、合作领域都有专门规划。“这为专业服务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粤港澳专业人士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发展空间,法律、会计、评估等专业服务行业,有望迎来全新发展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林龙安
大湾区内应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
粤港澳口岸通关便利,打造共同生活圈,备受关注。“大湾区内应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人员、物资高效便捷流动。”全国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说,粤港澳地区的“双牌制”通行制度应该逐步取消,变换更加方便车辆流通的管理制度。“要借大湾区规划纲要‘金钥匙’,促进大湾区互联互通。”
全国政协委员邱达昌
建造大湾区优质一小时共同生活圈
“粤港澳共同生活圈已经有了基本框架,下一步应针对居民在实质生活层面的需要,在生活服务、配套措施方面便利流动,提升生活品质,建造大湾区优质一小时共同生活圈。”全国政协委员、远东发展集团主席邱达昌提出,为鼓励更多的香港车主使用深圳湾口岸、港珠澳大桥以至未来的莲塘口岸等入出内地,建议采取“一次办理、多次使用”形式为香港私家车办理过境驾驶通行证,调整及简化有关申请手续,降低办理成本。
邱达昌向记者讲述他的设想:申请者可获得“一次性配额资格”,为期三年。在此期间,当车主及该登记车辆须要出入口岸,仅需要在出发到口岸的24小时前,通过网上查看出行当天的可预约配额,然后提交简单的电子信息登记,即可在预约的日子里驾驶车辆过境。
邱达昌还建议,逐步分阶段在落马洲以外的其他口岸,包括文锦渡、沙头角、深圳湾、港珠澳大桥及莲塘口岸,实施24小时全天候通关,并妥善安排延关后所需的配套设施,如边境人手和交通安排等。
“深港联手建立交通应急机制,非常有必要。”3月6日,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交通安全队总监洪为民与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长徐炜一起做客由深圳特区报与香港商报联合组建的“全国两会粤港澳大湾区联合访谈室”,就深港两地交通安全管理和教育建设,以及大湾区交通管理改革展开互动交流。
两地牌车在深违法下降
“以前总听到有人反映,港牌车在香港行驶很守法,但是一些香港司机一来到深圳就不一样。不过这两年听到这种反馈少了。”徐炜表示,数据显示,两地牌车的违法率明显下降。不论是违法率还是事故率都比内地低。这也与深圳利用科技手段来加强交通管理不无关系。
洪为民接过话题说,深圳进步显著。据他所知,一些香港司机在深圳开车比较紧张,害怕电子摄像头拍到乱停车的行为,比内地的车还要守规矩。
洪为民表示,在运用科技手段管理交通方面,香港要向深圳学习。“深圳大量使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交通,对香港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他同时表示,香港更多是借助道路设计,比如人车分流,天桥和隧道,来防止意外发生,这对大湾区城市都可提供借鉴。
大湾区需要新的交通管理模式
徐炜表示,现有条件下,推动大湾区交管深度合作,更重要的是信息、交通管理标准的互相交流借鉴。“目前,港澳与珠三角的城市交流合作明显不够,大湾区建设正成为推动交通安全深度合作的好时机。”
洪为民说,随着基建进一步畅通,大湾区确实需要新的交通管理模式。“现在有很多内地两地牌车到香港,内地司机对香港左行以及很多单行道比较陌生。因此要加强教育,规则要有衔接。”徐炜同时表示,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香港两地牌车上,比如对深圳采取“拉链通行”,香港司机就不熟,这方面确实要加强教育。
构建大湾区信息共享平台
构建世界一流湾区,需要世界一流安全环境,交通安全出行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谈到借助现代化的智能交通信息系统来推动深港交通管理深度合作时,徐炜说,有必要构建大湾区信息共享平台。比如,内地有驾驶员共享平台,但是深港数据还未实现互换,阻碍到这一平台建设。另外还要建立深港交通指挥调度的应急机制,需两地联动,目前还无此机制,需要通过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马光瑜
构建大湾区区际法律制度体系“虽然目前粤港澳三地已取得不少法治成就和实践经验,但并没有形成大湾区经贸合作的具体法律规定,现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成果基本体现在政策层面,未固定并体现于法律中。”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广东省委会主委马光瑜表示,应该构建大湾区区际法律制度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马光瑜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粤港澳司法交流与协作,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和保障,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应从立法方面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区际法律制度。”马光瑜说,立法内容应首先包括已有的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成果,同时包括湾区的地位、组织结构和权力配置、经贸合作,以及系统常规的合作机制等。立法机关可下设由粤港澳三地立法部门选任的立法人员组成的区际立法联合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商、解决三地司法合作中的问题,具体承办区际法律制度的设计和草拟等工作。
同时,在司法领域进一步加强区际司法协作,完善区际司法保障;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区际司法协作交流平台,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区际层面的司法交流、沟通、合作、协助;创新、创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际认可的区际商事法院、区际民商事调解机构或仲裁机构;区际司法协作,除民商事领域外,还需拓宽深化至刑事司法领域,签订全面的区际刑事司法合作安排。
马光瑜建议,广东省9市应注重整体谋划和协调,并借鉴港澳先进成熟的法治化经验,提升法治化水平,缩小差距。还要对湾区内不同地区法律人才进行的交流和培养出台制度安排,培养通晓三地法律制度的法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刘伟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出行 实现“一张网一平台一码通”
“应加大公共出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和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CEO刘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出行“一张网、一平台、一码通”。
刘伟建议,应联合成立互联网大出行运营公司,搭建湾区大出行服务平台。“一张网”,指的是让广州的城市地铁网络与深圳等湾区内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打通。“一平台”,指的是通过资源和技术共享,打造湾区而非单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技术服务平台。他建议,打造技术平台,建立湾区公众出行和公共交通乘客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市民出行、载运工具运行、配套服务等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一码通”指的是湾区内乘车码互联互通甚至一码在地铁、公交、企业门禁、园区门禁等多个生活场景通行、通用、通付。目前,广州、深圳地铁闸机已经全面支持乘车码过闸。他说,如果能实现“一码通”,市民出行不仅更为便捷,也可以将湾区内市民出行数据收归于一个平台。“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唯一性,对大湾区内实现交通运输信息的无缝对接以及各部门决策数据在应用层面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交通管理与决策、交通数据和信息商业化运营等方面可以形成示范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
推动港澳居民内地自驾便利化“建议尽快出台并实施港澳同胞入境内地自驾便利化政策。”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黄细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研究制定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政策和配套交通管理措施,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为港澳同胞在内地发展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粤港、粤澳跨境私家车均受严格的配额制度规管。从申请数量、申请条件两方面看,现有配额制度的适用范围较窄,仅能惠及少数的公务、商务群体。”黄细花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从数量上看,以香港为例,根据运输署公布的数据,在2015、2016及2017年,持有有效准许跨境许可证的香港跨境私家车数目分别约28000辆、28600辆及30400辆,而经港珠澳大桥口岸通行的香港私家车配额约为10000个。从条件上看,目前跨境私家车常规配额的申请对象须有特别身份或在内地有一定的投资额。
入境内地租车自驾,同驾驶跨境私家车入境一样,要求港澳居民必须持有内地驾照,而目前申领流程繁复、办理时间和费用成本高,基本上很难满足港澳居民高频、灵活便捷入境内地自驾的出行需求。
“公安部门应统一香港、澳门、内地三地的驾照管理制度。”她说,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的良好机遇,应在广东省范围内开通单向直接认可港澳驾照,即港澳居民持有效港澳驾照即可入境广东自驾,无需额外申领临时驾照或换领内地长期驾照。积累一定管理经验之后,这一措施再考虑扩大至全国范围,让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更加便利。
来源:深圳特区报、深圳发布
一年来深圳这些单位和企业这么拼!
3月6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举行专题学习会,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去年3月7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
来自深圳的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
加快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去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广东、深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遵循。作为特区人,我们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副市长、民盟深圳市委会主委吴以环说,一年来,深圳以总书记的殷殷重托为根本遵循,用实际行动作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因此,按照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去年,深圳明确了加快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目标。”吴以环说。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从2500多家增加至4400多家,病床数从21000多张增加到47000多张;新增加6家三级医院和2家三甲医院;新一轮医改以来,4项改革经验被国家推广,罗湖医改模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通报推荐;全面完成2568项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工作,一年可压缩不合理的药品耗材15亿元左右,为患者减负8亿元左右,给医院增收7亿元左右;采取柔性引才的方式,引进国内同学科排名前10或者国际领先的228个高水平学科团队来深开展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果,凝聚着特区医疗卫生战线的辛勤和汗水。
吴以环说,去年10月,总书记再次来到深圳视察;12月份,总书记再次对深圳作出重要批示,让深圳广大干部群众倍感振奋倍受鼓舞。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任务。要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聚焦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总体目标,努力在‘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打造全球一流的健康城市、建设一流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城市’三个方面先行示范,在‘建立健康守门人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智慧健康服务、国际卫生合作’六个方面走在前列,为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吴以环告诉记者。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
推动审计工作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让我们倍受鼓舞、倍感温暖、倍感振奋,极大地增添了我们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奋斗动力和前进信心。”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市审计局局长陈倩雯感叹道。
陈倩雯表示,一年来,深圳市审计机关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要求,审计全覆盖走在了全国前列,为深圳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既是全国性的重点工作,也是深圳改革的关键环节。陈倩雯说,深圳审计机关过去一年重点关注这些关键环节政策的贯彻落实,审计了金融机构防范化解风险情况、各部门扶贫政策落实和扶贫专项资金管理情况和全市治水提质项目以及水资源污染防治资金管理情况,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情况,当好政策落实的“督查员”。
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市委市政府“城市质量提升年”部署,选取政策落实、财政扶持、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领域实施了11个绩效审计项目;加大对民生项目的跟踪审计力度,保障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现“深圳质量”;围绕促进提高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审计;加强对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和重点企业的审计监督……陈倩雯说,一年来,深圳市审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坚定前行,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勇立潮头、奋勇搏击,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担当新作为,不断开创深圳审计工作新局面。
陈倩雯表示,新的一年,深圳审计机关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安排审计工作。
“要充分发挥审计‘体检’功能,既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为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陈倩雯说。
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
努力当好中国经济数字化助手
“一年时间过去,重温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依然感到非常振奋!”去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经济发展优势,全力助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为主题作了发言,回顾起一年前和总书记的交流,马化腾依然十分激动。
结合去年互联网行业以及腾讯自身发展的实践,马化腾用三个“稳中有进”来总结概括一年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感受和体会——我国对外开放和走出去的步伐稳中有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稳中有进、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稳中有进。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广东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马化腾说,2018年,对于我国和企业来说,都是很不容易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没有放慢,腾讯也跟随着国家的脚步,在移动支付、数字文化、云计算等海外业务上不断发力。今年春节期间,微信香港钱包收发红包近100万个,马来西亚钱包收发红包近200万个,中国的移动支付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走向世界。马化腾表示,去年遭遇的一系列问题,也让腾讯更清醒认识到在科技领域被“卡脖子”的危险,更深刻感受到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科学研究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马化腾介绍,为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以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要求落到实处,腾讯积极发挥互联网优势,努力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去年9月30日,腾讯启动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提出了“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战略方向,做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助手”。一年来,腾讯和广汽集团合力打造汽车智能网联平台,和中国商飞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腾讯希望用互联网科技,来帮助各行各业搭上数字时代的快车,成为各自赛道上的冠军。
去年11月,马化腾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马化腾说,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正在爬坡转型的关键时期,腾讯自身发展也面临方方面面的挑战和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腾讯强烈感觉到,国家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作用更加重视,政府的行政服务越来越高效,营商环境也越来越好。
据了解,过去一年,腾讯也在助力政府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广东,腾讯全力参与“数字广东”建设。目前,广东居民通过“粤省事”小程序就能办理公安、人社、民政等近600项公共服务,腾讯公司基于政务微信,创新协助政府建设全省统一的协同办公平台,助力建设数字政府。此外,腾讯还运用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力,与广东省委组织部、深圳市委组织部共同开发了“智慧党建”平台系统,助力组织部门党建业务管理创新。
“一批大战略、新政策也进入全面落实阶段,中国发展的航道已经明确,改革开放的引擎也已再次升级,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马化腾表示,腾讯公司将努力当好中国经济的数字化助手,为广东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广东和深圳是腾讯的大本营,我们将努力把企业经营发展得更好,努力走在全球互联网行业的前列,继续为广东争光、为深圳添彩。
全国人大代表刘若鹏
锲而不舍坚持高质量创新发展
“去年3月7日,我很荣幸能面对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关于科技创新的一些建议和想法,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说,时至今天,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时隔一年,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犹在耳边。刘若鹏说,总书记在讲话中肯定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全国的一面旗帜,作为深圳的一名科技工作者,这让他倍感自豪,也充满了干劲。
年仅35岁的刘若鹏是深圳科技创新的标志性人物。他说,过去一年,光启牢记总书记的教诲,锲而不舍地坚持高质量创新发展,在把实验室里的前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下大力气,也取得系列重大进展。
“比如,光启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覆盖技术,成功实现了对城市海量实时动态目标数字化,将现有‘点状卡口式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升级发展成为‘全域无感认证’、‘海量目标追踪’、‘高质量大数据经营’的智能覆盖网络。”刘若鹏说,这可以类比于 “固定电话”到“移动通信覆盖网”的演进升级。这项核心技术实现了相同成本下,人工智能覆盖效能提升了18倍,智能并发处理能力提高了35倍,建设成本仅为现有业界方案的1/24。
在2018年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上,光启发布的“超级智能追踪系统”在业界首次实现了对人、车、手机等海量目标的实时动态追踪,形成多维多域智能追踪网络。业界普遍认为,该系统开创了业界新品类,开启了智能安防新时代。
刘若鹏觉得,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项项技术、一个个研究课题、一件件产品做起。哪怕中间有曲折,只要坚持创新,就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刘若鹏清楚记得,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亲临光启研究院考察,“总书记做了7分钟的讲话,指示我们要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立志做‘新时期的钱学森们’。当时超材料技术还在技术攻关阶段,正是总书记的教诲鼓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在新的一年里,如何进一步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刘若鹏说,光启制定了长长的计划书——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在深圳、佛山顺德建设一总部一基地,打造新一代隐身技术创新中心与智能制造基地,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覆盖技术创新中心与示范基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覆盖示范网络,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超材料电磁调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刘若鹏说,为了保持我国在超材料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覆盖技术上持续领跑世界,光启已经完成了未来15年的技术演进蓝图与研究课题分解,以终为始,用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来保持相关领域的世界领先性。
“我们时刻谨记总书记的期盼与要求,在尖端技术源头创新这一条并不容易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刘若鹏说,我们相信只要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地干,用最伟大的事业培养最伟大的创新人才,“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就可以一个一个被解决,一项一项被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林娜
把深圳打造成大湾区台青创新创业示范城市
“过去一年,作为落实‘31条惠及台胞措施’的具体安排,深圳市政府集中发布涉台18个方面99项政策,得到台商的好评;深圳落实台青实习就业、办理台湾同胞居住证、开展两岸棒球体育赛事以及学生交流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6日,全国政协委员、台盟深圳市委会主委林娜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细数过去一年深圳对台工作取得的成效。
林娜说,去年,深圳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积极推动对台交流交往,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上交出了一份生动的“深圳答卷”。
过去一年里,林娜也带领台盟深圳市委会的盟员们,积极为开展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做调研。
“深台经济交流合作紧密,开展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基础良好。通过问卷,来深台湾实习大学生90%表达了会来深就业创业的意愿。与此同时,中芬设计园和赛格众创空间等两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发展迅速,入驻台湾项目或团队累计近40个,多个项目孵化成功。前海梦工场等丰富多样的创新载体纷纷积极开展台青工作。因此,我们希望能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扎实的调研,形成了一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而这份报告也转化为林娜今年参会的提案。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湾区中心城市吸引台湾青年创新创业的独特优势,争取台湾青年深度融入‘一国两制’下大湾区发展,深化两地深度交流合作,更好地创造台湾创业人士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我们建议:把深圳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台湾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城市’。”林娜认为,这将充分发挥深圳独特的地缘优势、改革创新优势、对台基础优势,形成大湾区吸引台青圆梦的核心城市品牌,构筑台湾青年感受“一国两制”生动实践的交流平台,培育台青来大陆创新创业新型“基地化”“群落化”的升级版实践范例。
林娜希望能建立支持台湾青年创新创业的全链条,探索建立与台湾新生代的新型对接模式,丰富台湾青年融入深圳发展的机会和渠道,推动台湾青年实习、就业、创业阶梯式发展等。
全国政协委员陈志列
营商环境再优化 民企获得感满满
“深圳落实总书记关于‘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给我们民营企业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6日,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志列与记者分享了他一年来的切身感受。
陈志列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而努力打造高效的营商环境则是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保障。一年来,他作为深圳市工商联主席和高科技民营企业家,非常明显地感受到深圳市政府在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创新政务服务方式、实现精细化管理服务、有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做的扎实工作和带来的显著变化。
“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方面、对民营企业的帮助,从密集出台的产业支持政策上就可窥见一斑。”陈志列说,2018年10月,深圳安排数百亿元专项资金,从债权和股权两个方面入手,构建风险共济机制,帮助深圳民营上市公司降低股票质押风险,化解流动性危机。首批获“驰援”企业超过20家,可谓“国资驰援民营上市公司,一时领全国之先”。2018年12月,深圳市政府又印发《关于以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提出4个“千亿元计划”,政策重点放在了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成长等各方面的需求及问题上。
他说,深圳市政府部门服务企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在践行,“现在政府部门在推动产业扶持新政策落地时,各相关部门会通过各个行业协会召开专门的讲座,请政策法规制定部门相关的官员为到会企业代表做新政策的详细解读,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申请扶持资金。”
“一年来,从深圳落实总书记要求情况看,民营企业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因此,对稳增长、促就业、抓创新的信心也进一步增强。当前,作为特区的民营企业,我们要更加努力、更加勤奋,才能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不辜负时代的期望!”陈志列说。
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甘霖 杨丽萍 李舒瑜、周元春 方慕冰 石义胜 蔡青 摄影:何龙 周红声
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代表委员们有话说……
港珠澳大桥雄姿。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
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3月5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在广东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言。他表示,深圳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
陈如桂说,聆听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倍增信心。下一步,深圳将结合实际抓好《报告》部署工作的贯彻落实,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好主阵地中的主阵地。
一是把大湾区建设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作为深圳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总牵引,坚决落实中央的顶层设计,深度对接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深圳所能,全力落实好这一国家战略;
二是主动学习港澳、服务港澳、依托港澳,推动深港澳更紧密合作,全力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出更多便利港澳居民特别是港澳青年在深圳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的政策措施,促进深港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便捷流通,携手港澳和广州等湾区城市,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三是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前海、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创新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着力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
大湾区的标签是“创新的城市圈”
“我希望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标签是‘创新的城市圈’,这本身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建议出台更多政策鼓励企业在大湾区建立区域总部。“让大湾区一方面成为中国企业向外走的桥头堡,另一方面又能成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落脚点。”
“应该更加强调基础创新。”他说,过去很多基础科学研究,因为没有办法直接产业化、商业化,从业人员不一定“熬得住寂寞”,过去是靠国家研究所、研究院、高校等等的政府投资,没有实际的企业应用场景结合,不够接地气,效果也不够完美。
马化腾呼吁,企业应加大对基础创新的投入和联合,制造接地气的场景,提供有竞争力的市场化薪酬和人才激励机制。在国家政策支持鼓励下,企业进一步投入技术研究。此外,还要进一步打通产学研方面的结合,不能全部依赖于市场化的企业,要充分利用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
“未来的竞争是在高水平的竞争,而不是过去的只是拼数量,更多的是要拼质量。所以,应利用新技术和传统行业结合达到目标。”马化腾说,“数字广东”项目的进展良好,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营商环境,公务员的办公效率等,让市民感受到数字化的转变。“如何更好地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大湾区的成员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潘明
对标世界级城市群 构建大湾区交通一张网
“大湾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交通出行早已打破城市行政界线,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常态化、通勤化的特点,其需求已超越常规公交能力,急需轨道交通这样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支撑。”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潘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对标世界级城市群,让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
在他看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一张网”显得尤为迫切。这“一张网”需要适度放开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轨道交通申报、审批制度。潘明建议,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为突破点,改革轨道交通规划审批制度,先行先试,研究制定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趋势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度与法规,促进湾区内城市轨道交通衔接一体化、模式多样化。
他同时指出,应改善珠三角高铁网东密西疏不均衡状态,把珠海、澳门接入国家高铁网。他建议,在横琴口岸设置珠澳高铁枢纽,连接澳门;构建横琴-澳门-珠海高铁枢纽体系,连接三条区域高铁线路,形成通向粤西高铁干线新通道,服务广东沿海经济带和大西南地区。这样,就能进一步强化高铁网络效应。向北与广州、江门连接,向东与香港、深圳连接,向西与粤西及北部湾地区连接。通过珠海-澳门高铁枢纽的构建,由深珠高铁与广江珠澳高铁构成的大通道可将香港、深圳经珠海、澳门与粤西及北部湾地区连通,形成香港、深圳向西的大通道,最大化发挥高铁线路的网络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许明金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议采用委托经营、特许经营、股权参与、BT、BOT等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项目。”谈起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时,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工商联副主席许明金告诉记者,今年他也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式提交了提案。
许明金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大湾区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家底不同,城市发展情况不同,必须加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让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许明金说。
围绕城市之间互联互通,大湾区将重点实施包括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国际航运中心,完善铁路公路运输通道布局,推进三地跨界交通运输全方位衔接以及构筑快速交通网络。许明金说,上述工程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单纯依靠政府财政,必然会出现各城市建设的不平衡,很难形成统一的合力。
在保持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维护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前提下,许明金建议,应鼓励民间资本通过适当方式,参与大湾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吴换炎、李贤义
加快推进深杭新高铁通道规划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畅通对外联系通道。如何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在深全国政协委员吴换炎、李贤义等联名提交提案,建议加快推进深圳至杭州新高铁通道规划建设。
吴换炎说,目前杭深高铁沿海线已经建成运营,自杭州经宁波、温州、福州、泉州、厦门、潮州、汕尾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至深圳,总长约1300公里,为沿海地区经济互动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不过,浙西北、闽北、赣南和粤东北等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区、革命老区,缺乏高铁通道的布局,长期以来承接发达地区经济带动效益不足。
“近年来深圳产业向赣南、闽北地区辐射能力日益增强,为强化深圳对这些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珠三角与长三角联系,特别需要新增一条高铁通道。”吴换炎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相册中保存的深圳-瑞金-衢州-杭州高铁路线建议方案图。他边解说边比划,设想该线路可以从深圳到河源经过龙川、定南、瑞金、武夷山、徐州到建州,再到杭州。广东境内可利用深圳到龙川的赣深高铁,江西境内利用龙川到定南的赣深高铁,浙江境内利用衢州到杭州的高铁,打通一条深圳到杭州的新通道。
全国政协委员王明凡
深圳高铁要“走出去”,增强外联能力
“深圳高铁要‘走出去’,增强外联能力。”在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精香料公司董事会主席王明凡不仅关心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的轨道交通建设,也同样关心发挥湾区中心城市作用推动深圳对外联系的高铁建设。
“深圳缺少往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的高速铁路。”王明凡认为,为了增强深圳核心引擎功能,迫切需要以铁路建设为抓手,强化深圳与大湾区内各城市的联系,以及深圳与大西南地区、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联系。
全国政协委员李建红
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提速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企业表示出浓厚兴趣。“今年两会提案,特别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港口产业、系统办公合作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红透露,招商局集团正在进行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布局。李建红表示,招商局在香港和深圳有很多产业,因此在交通运输、设施扩充以及产业融合等方面都在进行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建设在内的一系列计划也都在筹划之中。
全国政协委员卢传坚
科技合作助中医药创新走向国际
“要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提供政策支持,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医药发展已是国家发展战略。”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副院长卢传坚表示。
卢传坚说,她今年将焦点集中在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和发展能力上,带来的提案就是关于将中医药科技创新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部署。希望能乘政策东风,加强粤港澳三地的中医药科技与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中医药这两个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寻求重点突破的战略选择。”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方面,卢传坚认为粤港澳各有资源优势。她说,广东中医药基础雄厚,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大,开展临床研究有资源优势。而香港和澳门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优势主要是药物作用机制和创新新药研发。三地携手合作,用国际前沿科技手段揭示中医药预防治病的科学内涵,并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而且经过多年发展,广东在多方面走在全国中医药前列;香港、澳门有着与国际市场无缝对接的实力与经验,作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将对中医药创新走向国际起着助推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已连续三年成为全国两会热词,
而在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又暗藏着哪些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玄机呢?
深圳卫视记者为您解读
☟☟
来源:深圳特区报、深圳卫视深视新闻记者:甘霖 杨丽萍 李舒瑜 吴德群 方慕冰 蔡青
本文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深圳发布、深圳特区报、深圳卫视、羊城晚报、香港商报等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